中国茶复兴梦,不久或将照进现实。
2016年11月11日,农业部下发《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为意见),明确提出到2020年,培育出5个销售额超50亿元的茶叶集团、2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的茶叶集团。在"政能量"的引擎驱动之下,中国茶产业或将开启发展新速度。
营收超亿寥寥,企业品牌化迫切
《意见》提出创建茶叶品牌的目标,到2020年,培育5个销售额超50亿元的茶叶集团、2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的茶叶集团,通过十多年的努力,培育1-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叶集团。同时,还将出台政策扶持,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叶知名品牌。
专家解读:
数据显示,目前茶行业虽然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,但单体茶企的体量却非常小。截至8月底,全国只有9家茶企挂牌新三板,2家在港股上市,规模依然有限。在这11家企业中,营收达到亿元以上的寥寥无几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要在数量多、产业分散的茶行业突围,只有走上品牌化道路。
浙江省茶业协会秘书长陆尧表示,在政策的指导下,企业将会注重品牌建设,有利于提升企业内在品质,也有利于品牌开发的宏观指导与战略规划,更有利于解决当前行业无巨头的困境。
消除供需症结,优化产业结构
《意见》提出"一稳定,二翻番,三提高"目标。一稳定,即稳定茶园面积。划定优势区、发展最宜区,到2020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;两翻番,实现茶叶总产值和出口额翻番。到2020年,干毛茶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,茶叶出口额比2015年翻一番;三提高,提高茶叶质量效益、提高茶产业竞争力、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。
专家解读:
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茶叶生产总规模继续保持惯性扩张态势,估计全国茶园总面积可达4316万亩。其中开采面积约3387万亩,增加228万亩。全年干毛茶总产量约为227.8万吨,同比增长8.9%。绿茶产量稍有增长,达140万吨;红茶、黑茶(不含普洱茶)产量增长幅度达到10%以上,产量分别为25.3万吨、17.7万吨。
目前我国茶园面积、茶叶总量、茶叶消费均居世界第一,但是整体市场,依然供大于求,茶叶产品依然单一,茶叶质量效益并不高。
为此,有业内人士认为,意见的出台,对于全国盲目开采、扩展茶园面积之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湖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伍崇岳认为,未来茶叶的发展目标重点在于提高茶叶市场热度,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程度。另外还可以通过发展茶叶衍生品消费等方式,解决当前茶业供大于求的矛盾,使茶产业结构优化。
重视“互联网+”,发展新型业态
《意见》特别提到,要结合实施"互联网+"现代农业行动,建立茶产业大数据,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。适应排浪式大众消费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,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、线上线下、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,支持电商、物流、商贸、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,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流通新业态,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。
专家解读:
据《中国茶叶行业分析报告》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国茶叶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13亿元,同比增长23.7%,已是电商渠道销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。
茶行业营销专家魏有认为,随着我国茶产业变强,销售端向线上迁徙,茶叶电商的市场前景广阔。不过,茶叶电商渠道的销售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,平均销售单价不高,与线上实体店差距较大。因此他建议,未来茶叶电商的发展,要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跨境合作,充分利用市场资源。
茶叶出口路很长
要坚持培育国际化集团
《意见》特别强调,要实施品牌战略,创造响亮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,扩大中国茶的知名度。坚持扶优扶强,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、联合重组、合资合作等方式,打造一批国际知名、国内领先的茶业集团。
专家解读:
我国茶叶出口历史悠久,数据显示,2016年1-10月我国茶叶出口29.7万吨,分别同比上升4.17%和5.07%。其中,出口绿茶23.1万吨,同比上升5.26%;红茶、花茶分别出口2.31万吨与0.49万吨,分别同比增长2.82%、5.85%;估计全年茶叶出口量34万吨,同比增长2.8%。
而去年肯尼亚茶叶出口就达49.9万吨,可以看出,我国茶叶出口额仍有很大增长空间。
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认为,未来我国茶叶出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通过坚持扶优等一系列政策,可催化知名国际品牌的诞生,帮助他们早点打开国际市场,有利于提升我国茶行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。
延伸
国家有哪些扶持政策?
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:
支持育种创新,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,建设一批区域性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、茶树无性系苗木繁育基地,提高良种苗木供应能力。
支持技术示范,重点是支持果茶园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、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集成技术的示范,以及果茶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的攻关。
支持产地加工,重点是支持优势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建设果茶贮藏保鲜和加工设施。
推进金融创新,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,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。依托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。
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,通过补贴、贴息等方式,撬动金融资本、社会资本进入茶产业,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。
依托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。鼓励地方增加茶产业投入,支持茶叶育种创新、老茶园改造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。
发表评论